李国权教授:拨云见日,理清不同 Web 的定义
币安(Binance)最新可用网址(点击下图直达注册!)
本文是李国权教授在新跃社科大学 DBAC 论坛主题演讲的文字实录,由@Jesse_meta整理,获得授权并发布
尊敬的 Provost,Vice Dean,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好! 感谢大家出席 DBAC 论坛。
互联网的演变促进了新的平台创造,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特征。但现在行业内对 Web 的定义和理解混乱,很多从业者对不同阶段的 Web 没有较为清楚的理解,造成交流上的障碍,甚至影响了投资的方向和产品发展路线。所以今天我想要跟大家聊一下 Web 的定义,提出 Web2.0+ 和 Web3+ 两个新定义,以期给行业提供一个较为清晰的参考。
Web 1.0
Tim Berners-Lee 在1989 年发明的万维网现在被定义为 Web 1.0 (Web1),这是一个通过互联网访问的,由许多互相链接的超文本组成的资讯系统。1990 年,第一个网页浏览器诞生。1991 年,网页浏览器向公众开放, 万维网从此成为人们浏览资讯的重要工具。Web 1.0 是一个内容交付网络, 主要是由专业的作家和记者在静态网页进行单向信息传输。互联网用户在这期间的活动主要是被动消费网页信息,很少发表评论提供反馈或者进行内容创作。用户必须为他们浏览的每一个页面付费,包括使他们能够找到特定信息的目录。由于其有限的互动性和功能,它经常被称为 "只读网络"。 Web 1.0 大致从 1990 年到 2004 年。这期间的互联网服务建立在由互联网社区共同控制的开放协议之上。Netscape,Yahoo 是这期间具有代表性的公司。
Web 2.0
Darcy DiNucci 在 1999 年创造了这个词。当时少数的互联网公司控制了 Web 1.0 的内容,因此人们开始质疑信息的可信度,并寻求表达、分享内容的机会。2004年随着 Tim O'Reilly 发起的第一次 Web 2.0 (Web2) 会议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出现,Web 2.0 广为人知了。Web 2.0 通常被称为万维网的第二代,此后成为网络的主导形式,也是我们现在处于的主流互联网阶段。Web 2.0 的特点是增加了用户互动,用户可以产生内容,并为终端用户提供了更大的互动性和实用性。
Web 2.0 的出现促进了许多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如 Facebook、Twitter 和 YouTube,允许用户上传内容,并接受其他用户的反馈。移动设备的广泛采用,如 iPhone 和安卓智能手机,也通过 WhatsApp 、Instagram、Uber 和 Paytm 等应用程序促进了 Web 2.0 的普及。
Web 2.0 互联网公司提供了比开放协议更好的软件和服务,用户开始从 Web 1.0 万维网等开放协议转向可以提供免费服务的集中式服务平台。Web 2.0 公司拥有用户产生的内容,可以授权用户通过发布、点赞、评论和其他行为来相互交流,对平台上的用户拥有较大的控制权。在 Web 2.0 时代,用户既是内容的创造者也是消费者。
Web 3.0
1999年,万维网之父 Tim Berners-Lee 首次表达了他对语义网的愿景:“即计算机能够分析网络上的所有数据。” 语义网的目标是使互联网数据机器可读。2006 年,Tim Berners-Lee 把语义网描述为 Web 3.0 的组成部分。Web 3.0,也被称为语义网或 “读-写-执行” 网,是万维网的进化,它试图利用人工智能使互联网更加智能,重点是在不同的平台上连接数据。Tim Berners-Lee 设想在未来,机器可以无缝通信,创造 "智能代理 "来处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Web 2.0 在线平台作为信息孤岛运作,在一个平台上上传的数据不会在另一个平台上自动更新。语义网的目标是在这些平台之间建立互连性,减少对冗余信息上传的需求。
2009 年,Tim Berners-Lee 等人发表了 《去中心化:未来的线上社交网络》,提出了建立开放的去中心化社交网络,让用户控制自己的数据。文中强调给予用户隐私权,让用户决定信息的分享对象。此外,还提出将信息存储在用户信任的服务器或者本地电脑,给予用户对数据的所有权。文中还提到使用 URI 作为用户的互联网身份,连接数据和应用。但是Tim Berners- Lee 的提议缺失一个激励各方的方案,Web 2.0 互联网巨头没有采用。 另外,虽然此时有了将信息交换扩展到数据所有权的想法,但这个想法并没有涵盖交换价值的可能性。缺乏新的技术使用户能够在不受可信第三方干扰或控制的情况下自由地交换数据或价值。
Web3
2008, Satoshi Nakamoto 发表了《比特币:一种点对点式的电子现金系统》,首次提出了区块链概念,主张价值可以通过点对点直接进行传播,不依赖不可控的第三方。在比特币之前,如果没有一个可信赖的中央机构来监督交易,就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挫败恶意用户的三种行为:未经授权的消费,不足额的消费,以及双花。从此价值传输有了新的载体。比特币和区块链为有智能合约功能的 Ethereum 的诞生奠定基础。
2014 年启动 Ethereum 后不久,联合创始人 Gavin Wood 博士在《去中心化应用:Web 3.0是什么样的》中对 Web 3.0 的定义提出了和 Tim Berners - Lee 不一样的观点。他主张用区块链来记录公共信息,保护个人隐私,用智能合约消除对可信第三方的需求。这是第一次将区块链引入互联网的设计,也是加密行业人士普遍讨论的 Web 3.0。而Tim Berners - Lee 提倡将数据去中心化存储在服务器或者本地电脑,而非区块链,因此很多加密人士更加认可 Gavin Wood 定义的 Web 3.0。有些行业人士和媒体为了方便,用缩写的“Web3”来代替Web 3.0。笔者认为,Tim Berners - Lee 和 Gavin Wood 对于更好的互联网的愿景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实现的手段有根本性区别,所以这两种 Web 3.0 的定义本质上是不同的,所以应该分别用 Web 3.0 和 Web3 区分开来。Web3 旨在通过去中心化存储、区块链技术和基于社区的自我主权身份,将个人数据的控制权从 Web 2.0 企业手中恢复到用户手中。用户将拥有谁能访问其数据的最终权力。Web3 的实施,旨在通过利用加密货币钱包来赋予用户数据所有权。这些钱包作为一种手段,让用户存储他们的密钥并确保他们的数字身份。用户通过他们的加密货币钱包登录到各种区块链应用程序,拥有完全的控制权,可以决定谁能访问他们的数据,这与 Web 2.0 巨头行使的中心化控制有明显区别。这种访问和管理数据的方法可与使用 Facebook 或者 Google 账户登录相媲美,但关键的区别是,用户对他们的信息保留完全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Web 3.0 旨在通过连接各网站的数据来提高效率和智能。相比之下,Web3 将安全和用户控制放在首位,让他们对自己的数据和身份拥有所有权。
Web 3.0 通过 Solid Pod 来在一个去中心化服务器中存储用户数据。存储在用户的 Solid Pod 的数据不会在任何其他 Solid Pod 中复制或传播。存储在 Solid Pod 中的数据可以由其所有者修改或更新。如果黑客能够获得对用户帐户未经授权的访问,他们就有可能修改存储在 Solid Pod 中的个人数据,且无法最终确定某个特定的修改是由黑客进行的,还是由用户自己或其他有合法访问权的人进行的。而基于区块链的 Web3 ,用户将他们的数据不可改变地、安全地存储在一个通过私钥访问的加密货币钱包中。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性质,以及难以修改的存储在多个节点的数据,Web3 中的数据比 Web 3.0 更加安全的。
Tim Berners-Lee 仍在质疑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的作用,Web 3.0 和 Web3 本质上是关于更好物联网不同的解决方案。
Web3+
我们认为 Web3 包含了对区块链技术的使用和智能合约的整合。虽然对加密货币在 Web3 中的作用现在依然众说纷纭,但我们认为,没有加密货币的区块链可能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来使 Web3 可行、繁荣。我们对 Web3+ 的定义包含了 Web3 所有可能的实现方式,包括区块链技术和加密货币。这里的+指的是加密货币,跟互联网+是不同的概念。通过加密货币,我们能够涵盖 Web3 未来的全部可能性。
Web 2.x+
加密货币不是实现去中心化的唯一方式。目前 Web3 使用门槛高,性能还不能满足大规模应用,安全事故频发,我们可以考虑先实现 Web 2.x+,即利用成熟的传统 Web 2.0 技术和区块链的优势来提供更好的服务。为了更好地理解可用的设计方案,我们可以在 Web 2.x+ 这个更大范围对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其中 x 可以从 1 到 9 不等。例如,将 Web 2.0 技术的好处与没有加密货币的区块链平台结合起来的设计可以被称为 Web 2.5,或 2.4,或2.6。亦或者平台使用加密货币和区块链技术,但是平台托管用户资产,用户依旧采用账号和密码登录,此时就是 Web 2.x+ 中的一种。最近媒体报道简单地将新型互联网设计称为 Webx,没有小数,可能导致进一步的混淆。Web 2.x+ 的去中心化程度低于完全开放、无需许可的区块链与加密货币。
这张是对今天所提的不同 Web 的定义总结。您若有不同的观点,欢迎大家和我联系交流。
大家熟悉的新跃社科大学的格言是以三H来为社会服务。所谓三H就是Head, Habit and Heart。这代表了我们学校的信仰,价值观,目标与想法。以智慧,行为,善心做为我们老师,校友,学生行动的指导,以保持积极向上和有目标的态度。
在此,我奉上DBA社区两句信条,期望它带给我们动力。智慧可以指导我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行为和品德可以反映我们的内心;善良的心灵可以为人间增添美景,仁爱可以为在社区代代相传。这两句话强调了智慧,行为,善心在学习人生中的重要性,并且表达了DBAC希望这些美好的品质得以传承。
智慧明导人生路,行为品德显心灵;
善心点缀人间美,仁爱传递世代音。
恭喜DBAC成立,全球大学界第一个DAO的成立,也恭祝大家道DAO山学海, DAO同义合,DAO义之交!
希望您们有个愉悦的论坛!
谢谢大家!